當旅遊受限時:邁向實時演出數碼化

分類
Technology 技術
Related to Publication Trail 出版履歷 (Tags)
出版日期
September 5, 2021
🎧
在剛過去 8 月 25 日由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 (HKAAA) 舉行的「高鋒會」文化領袖論壇2021 中,我主持了開幕第一節工作坊「當旅遊受限時:邁向實時演出數碼化」與白蛇製作 (White Snake Projects) 的創辦人林曉英 (Cerise Lim Jacobs) 談及她的網絡實時演出的歌劇。

白蛇製作最近推出的一部實時虛擬歌劇,是在今年 5 月首演的《Death by Life》。

我想從主持這工作坊的角度,提出幾個重點觀察。

技術重點

以電玩引擎 (game engine) 為戲劇場景

林曉英提到,他是因着兒子而開始探討用電玩引擎作演出用途的探索。那時是 2016 年,是早於疫情很多已經開始的實驗。所以,疫情只是加速了實驗的進行。

歌劇的立體場景用的是 Unreal Engine,就是由 Epic Games 1998 年發行第一身射擊 (FPS) 遊戲《魔域幻境》(Unreal) 的主要驅動。

一如電子遊戲裏的場景,場景中的虛擬人物 (avatar) 可以實時活動,而三維立體的場景,可以透過用家的手制作任何角度的鏡頭活動;簡單而言,用家的視野,可以在第一身的情況下作 360 度轉換。

第一部完全虛擬的歌劇,是2020 年的《Alice in the Pandemic》,演唱雖為實時,但場景為預錄,虛擬人物也只能是預錄;第二部《Death by Life》,場景內的虛擬人物由歌唱家實時控制,畫象也較為融合。

自家開發的聲音同步外掛 (plug-in)

聲音傳播因網絡傳輸而有不定的遲延 (latency);這為完全虛擬而實時演出的歌劇,帶來音樂上極大的挑戰。

林曉英的團隊自家開發技術,以提供無遲延之播放。固中方法雖沒詳細提及,但大約是將多個音源與視訊集中於控制台,然後對準時序,並在最短時間內轉發播出。

起初這是極端人手密集的過程,但在新版本中,團隊將整個作業流程開發,並以一稱為「Tutti Remote」的外掛進行演出。這外掛預算於下年二月以最低可行產品 (minimally viable product) 推出予同業。

作品與版本

開發周期與作品的概念

林曉英提及一點,就是在這兩部歌劇作品中,都有一些重要的技術試點。

  • 認識並瞭解技術與知識的缺口 identify
  • 為這些需逾越的缺口排重要次序 prioritise
  • 在計劃下一個產品時,下定假設並提供測試的場景 hypothesise
  • 評估 evaluate

其實,這種開發周期 (development cycle),跟軟件業中的產品開發非常類似。軟件與程式不斷進步,從大問題到小方便,都有着其相應的技術與知識缺口。而現代的產品開發,由以前隔幾年才推出一個全新概念與功能的軟件(如 Microsoft Office),到現在是隔周就有新的更新,原理也是如此。

但是,把這個概念應用到歌劇、甚至是表演藝術之時,產生的問題是:她的每個製作,總會帶着「技術的缺口」,就是正如林曉英所說「必得承受風險」。可是,相對於傳統藝術中,每個作品 (work) 都是完美而不受挑戰的藝術價值,可謂極具挑戰。

對我而言,要跨過這個關口,創作者着眼的,從個別作品的藝術價值與意涵,還得需要花點時間投資在令藝術實現的媒體之上:就是技術、工具、工藝等等。

打個類比:你可以把當年推出的 iPhone 當成一個劃時代的藝術品,創新的意念終於成為現實,但你還得要改良它,還要為它提供新的開發。iPhone 12 和 iPhone 3G,算是兩個作品嗎?可以是,因為功能上、甚至是外觀上,它們已經完全不同了;但是它們卻像是根底裏同一件的作品。

於是,每次推出的新作,其實都是一個迴路 (iteration),為的是改善網絡實時演出的可能。

新的崗位

在我們事前準備的會議中,我花了一點時間瞭解他們的技術重點。可是,對我而言很有趣的一點,就是她是一位來自「傳統」歌劇舞台的監製。

演出轉換成沒有真實舞台,經過網絡在四方框中演出。可以參考的分工,當然不像是一般戲劇,但也與直播電視節目有異。

其中一個重要的分別,就是將視訊集合並傳播的工程師。這個中央控制台,角色就和傳統的舞台經理相距甚遠。

但是如果說它是電視廠中的導演,也有一些差異。導演固然要同時顧及多個鏡頭畫面,並且確保出街的聲畫合格,但他卻是以操作為主業,甚至是傾向以工程為核心技能,才能統整音源視訊同步,甚至還要顧及網絡的發佈。幾敢肯定,這將會是新的專業。

問題是,從事表演藝術甚或是傳統影視媒體的人,怎樣過渡至此?我相信,位處不同層階的專業,自然會着眼於不同的事:技術的轉移、進修或者改良。但是,作為管理層,從人事佈局而言,由於涉及太多未出現、甚至超出知識範圍的專職,要令整個佈局可行,已經是是甚具挑戰,莫說要令它成功了。這一點,我相信是對不少決策者的挑戰。

結語

這個工作坊有近三百人參加,竟比柏林愛樂談數碼音樂廳的還多,實在是始料不及。對於這些虛擬空間實時演出的可能性、對觀眾的吸引力、甚或是對表演藝術的意義,我相信還有非常多的討論空間。不過,有一點是肯定的,就是林曉英常強調:希望將實時演出的精神與奧妙伸延。

我相信,有很多人仍在繼續堅持實時演出,但在疫情、以至科技帶來的新挑戰下,不知如何向前;也有很多本來在堅持,但看着花多眼亂的新科技而蠢蠢欲試的人,林曉英與團隊的作品,的確提供了好些根本的排戰。

在 Zoom 上舉行的
在 Zoom 上舉行的 文化領袖論壇2021
icon
胡銘堯 是一位活躍的音樂作家、樂評人及電台古典音樂節目監製,文章見於香港各大報章及雜誌。他曾經舉辦過多個音樂講座系列,策劃推廣古典音樂的活動及演出。他曾經訪問過百多位中外古典音樂的作曲家與演奏家,訪問文章多見於香港報刊,而電台訪問亦多在香港電台及網絡媒體發佈。 個人簡介履歷主頁

© Copyright 2011–23 by Dennis Wu. All rights reserved. You may request reproduction of articles by contacting the writer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