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剛過去 8 月 25 日由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 (HKAAA) 舉行的「高鋒會」文化領袖論壇2021中,我主持了開幕第一節工作坊「當旅遊受限時:邁向實時演出數碼化」與白蛇製作 (White Snake Projects) 的創辦人林曉英 (Cerise Lim Jacobs) 談及她的網絡實時演出的歌劇。
他提攜的音樂人、樂評人、行政人與樂迷,凡數十年,人數不勝度量。我能夠成為其中一位,深深感恩。
現場聽音樂會,不單是要感受音樂的血肉,還是給予藝術家向你直接講述他們思考的過程。這些「說話」或許未必完美,而且也有可能只是我「想得太多」,但是樂音間不斷拍動思緒,肯定不會是單從聽到的聲音而出現。我們走進聆聽的聖殿 (sanctuary),就是祈盼自己靈性會有感悟、昇華的瞬間。
這裏也見識到各位付諸行動時所費的心血。是的,這個廣播沒有用到什麼經費,就是靠着心機搭夠。當然,希望各位感受到這演出背後的認真與執着。
為音樂影片上字幕的流程,掌握得好,那就不再是惡夢。
為音樂廳座號排序,會遇到一個問題:如何為英文行號加數字組成的座號排序,才不是亂成一遍?
萌生此製作概念的導演貝利寫道,正如歐洲人在殖民時期建立教堂,現在「消失在中非的森林或草原上;一個舊日留下的紀念,現在只剩陋室空堂,牆上佈滿彈孔、塗鴉和藤蔓,破敗不堪。」將莎翁與威爾第的兩大經典比作教堂,歌詞與音樂的彈孔,訴說非洲戰爭血的故事,就是整個製作概念的開端。
馬勒第八交響曲於 1910 年 9 月 12 日在慕尼黑首演。這場首演,毫無疑問是馬勒人生最輝煌的一刻。他之前在維也納宮廷劇院擔任了十年的音樂總監,也是一位聞名、完美主義、工作狂的指揮。那時,他離開紐約回到歐洲大陸過夏天,並且指揮首演這首大作,公眾都熱切期待。
安排旅程的地接,一直也只是說「你只管放心」,任憑你怎樣問,都問不出究竟如何跨過這交通管制來安排行程。